玉石鉴赏(玉石的鉴定与研究)
时至今日,古玩收藏最有争议的是,它应不应该属于“鉴定”。
虽然科学考古和博物馆展品为古代玉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但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旧记录,我们仍然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考古发掘只能让我们知道“玉”的大小和表面状态,但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让我们以古人的视角了解当时的制造背景和使用玉的“人”,尤其是从唐代到明代,玉不再广泛用于墓葬,文字资料变得更加珍贵。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古代文字资料的出发点往往是收藏者的个人喜好。在“有需求,就有供给”的原则下,自然直接关系到同一时代的玉器工匠会 *** 出什么样的玉器或赝品。
从10世纪到19世纪,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流传下来的以玉为题材的书籍屈指可数。其中四种是插图目录。
最早的是《考古图》,共十卷,完成于公元1092年。其中一卷记录了李(1049-1106)收集的玉器。
第二本《古玉图》原为手卷,完成于公元1341年,明代印成册。
第三本书是《古玉图册》,一百卷,公元1779年后出版。据说这是宋孝宗(1163年至1189年在位)收藏的玉器目录。
第四本书,古玉考证,由吴大徵(1835-1902)于1889年出版的两卷。
这本书影响更大,国内外研究中国古玉的学者和收藏家几乎无人不知。
除了这四本书,很多关于古董的文章和笔记都会提到“古玉”。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新玉”的兴趣远不如“古玉”。
再者,“古玉”的概念很笼统。无论是百年以上的玉器,还是上千年的玉器,都属于“古玉”的范畴。
在20世纪之前,“新石器时代”或“史前时代”是不存在的。
常见的说法是“三代”,即夏、商、周三代。
人们常用这些名词来笼统地表达“古代”的概念。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对古玉的研究始于宋代,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政治。
最早的成果见于聂崇义的《三礼图》,完成于公元962年。
聂崇义在参考了古代文献后,绘制了祭祀天地和其他重要仪式所用器皿的样式,包括《李周》中提到的“六宝”和“六器”。
20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1175年,这本关于国家礼仪的书出现了印刷本。
可见当时人们对古器物、古玉的兴趣,导致对这类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大。
北宋后期,宋朝从皇帝到官员,都成了热衷古董收藏的人。
古代随葬品,如青铜器和玉器,无论是农民犁地时发现的,还是盗墓者非法挖掘的,都进入了皇家国库或古代文物学者的私人收藏。
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可以说是系统编纂馆藏目录的先驱。
他收集了58件古代青铜器和16件古代玉器,编制了一份目录。
他对每件器皿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尺寸、重量、购买地点等等。证明以前的收藏者也是这样。
最重要的是,他还描述了物体的形状,并复制了铭文。
李的目录现已遗失。幸运的是,他的收藏被同行吕大临(1046-1092)收入了另一本书《考古图》。
吕大临写完考古图不久就去世了。
他的书基本上是根据李的目录写成的。该书第八卷所载14件玉器,均为李收藏。
这14件玉器对研究古玉的后人意义重大。
首先,它们是“真实”的器物,不像聂崇义在《三礼》中描绘的形象。
其次,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古董市场的情况。
这14件玉器包括一个玉壶(李称之为“虎符”)、三个剑饰、一面玉壁、两个钩子、一个耳杯和六件形状各异的件。
告诉我们,一千年前,古玉的数量并不多。现在收藏“大家”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丢人?养了一屋子抽屉的“古玉”有什么丢人的?
从形制上看,李十四件古玉无一件早于东周。
像所有的儒生一样,李对最感兴趣的是“六器”,但他只有一件玉璧和一只玉虎。
其他“四大乐器”如玉琮、玉圭、张瑜和玉璜都是有偿的。
可见他的玉器收藏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而非主观选择。
收藏古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活动,有着必然的机缘巧合因素。
即使李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如果没有出土的玉像,他的收藏也不会有这些品种。
所以古玩市场上流通的是什么样的商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直接影响着后世对古代物质文化的认识。
《考古图》之后,是《过眼云烟》。这是一本散文书。周觅(1232-约1298)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他隐居并致力于写作。
他酷爱各种古董,包括玉器。
他拥有一些古董,可能不是很大。但他对自己见过的每一幅画、每一幅书法、每一件青铜器、每一件玉器都做了详细的笔记,并整理集成了《过眼云烟》一书。
正是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之一个关于假玉的故事:
“藏于易所作的《刘浙藏舆服》可宽一尺,厚三寸,厚半寸。两个是双咬,中间压了七个篆书。他认为于的控水符非常珍贵。我认为假的东西也是.........................................................................................................................................................................没有工作也不奇怪。”
刘博一不是唯一的书呆子。在他之前,聂崇义也是一个把古代文学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显然,南宋的许多文人都相信“元鬼Xi玉”的传说。
大意是大禹治水有功,被赐玉圭。因为相信这个传说的人很多,玉器工匠们看到了机会,创造了“大禹治水咒”(形状类似何炅咒)。
刘博一天真地以为自己买了一块夏朝的古玉。小心,看到文中的瑕疵,指出篆书不是夏朝发明的。
严格来说,刘博一的玉牌不是假货。
因为它不是对真实事物的模仿。只能算是一个“假东西”,是一个投机取巧的玉器工匠造出来骗人的。
仔细地用文字记录下他见过的古董。画家朱德润用他的绘画技巧来描述他见过的玉器。公元1341年,他创作了一幅10英尺长的卷轴,上面绘有26件玉器。
他模仿考古图的格式,对每件玉器都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由于那些玉器不是他自己收藏的,他不知道是从哪里购买的,只能提供物主的名字。
朱德润将此卷轴命名为《古玉图》,说明他认为图中的玉器都是旧的。
他在介绍中经常提到“色如皮红,内质如玉”“古色如枣红”“黑古蓝点”“水为银”。其他判断古玉的标准还有“古雕”。“地方花有所失”“文藻蚀尽”。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标准显然过于主观,不够科学。另一方面,朱德润似乎也在说,新玉不会有古红之色,做工与古玉明显不同。
古代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蚩尤环”,环上有五种介于昆虫和野兽之间的动物形象。
蚩尤是传说中与轩辕黄帝作战,被轩辕黄帝打败的部落首领。
古玉图中出现的蚩尤戒指,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枚新石器时代玉环十分相似。
另一件刻有类似人物的玉环于1987年在浙江余杭尧山出土。
其实戒指上刻的动物是不是蚩尤并不重要。
台北故宫现存的蚩尤戒指是否就是古玉图中的那枚,是个有趣的问题。
但最重要的是,到了元代,史前玉器开始零星出现在古玩市场。
收藏者可能会把新玉误认为古玉,但没有看到古玉是不会面对的。
朱德润之前没人提过“蚩尤环”。既然没人提,就不会有仿制,可以推断他看到的是真正的古玉。
比较李和朱德润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鉴赏家对玉器有不同的理解和关注。
李从来不觉得有必要解释为什么他把他的14块玉称为“古玉”。
北宋时没有人随身带剑,玉剑饰品自然是古代器物。
淡水玉等饰品。当时并不流行。
因此,李认为他的玉器是可以期待的古董。
他所关心的是通过《周立》、《诗经》等古籍来研究那些玉器的用途。
这些古代收藏者通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绘制出自己的收藏图案,一直延续至今,不仅让我们的后人了解了古人的收藏环境和理念,也表达了对玉文化传承的更多尊重。
本文地址:IT知识频道 https://www.eeeoo.cn/itzhishi/932421.html,嗨游网一个专业手游免费下载攻略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分享,不对内容负责,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